在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阅海万家小区的一间屋子里,百岁老人马章锁正襟危坐。岁月在他脸上刻满沟壑,却掩不住眼神里的坚毅;双手布满老茧,却仍能清晰做出吹号的姿势。这位历经土地革命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及国防建设的老红军,用一生戎马生涯,在历史长卷中写下“忠诚”二字,而那穿越硝烟的军号声,正是他初心最响亮的注脚。
百岁抗战老兵马章锁。
放羊娃从军:军号吹响革命路
1924年,马章锁出生在盐池县王乐井乡平阳沟村一个贫苦农家。7岁父母双亡,10岁便到40公里外的黑土坑给地主放羊,过着“早出晚归、与世隔绝”的放羊生活。1936年,是马章锁命运的转折点。这一年,西征红军解放盐池县城。红十五军团骑兵团在盐池大水坑、冯记沟的臭木井一带修整时,派出小分队到各村宣传抗日救国,招募抗日战士。一天晚上,马章锁放羊回来,看到几个当兵的住在羊场。这些红军战士热情地向他们宣传红军政策和全国抗战形势,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。马章锁虽然年纪小,不能完全理解这些道理,但他觉得当兵打仗比放羊强,不仅能吃饱肚子,还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。于是,在放羊人老王的鼓励下,13岁的马章锁毅然报名参军,开启了他的传奇军旅生涯。
初入部队,马章锁因年龄太小,被分在骑兵团团部随军学习,后又被调整到卫生队。但当他目睹红军为穷人谋福利,打土豪、分田地、护百姓的种种义举后,内心燃起了为穷人战斗的熊熊烈火,毅然决然地要求去“能扛枪打仗的部队”。就这样,倔强的他转而成为通信兵。1938年,他跟着通讯参谋学吹军号,成为三边独立骑兵营司号员。“司号员与司令员一字之差,身后同样是千军万马。” 这句批评让马章锁记了一辈子。刚任司号员时,一次遭遇土匪突袭,他因紧张错吹指令,幸亏指挥员及时纠正才未酿大祸。此后,无论寒冬酷暑,他每天凌晨爬上山头练号,嘴唇磨破出血、小号里凝出水珠也不停歇,再未出过差错。军号,成了他生命中最响亮的信念符号。
1955年授衔后的马章锁。
烽火中的号声:用生命传递冲锋信号
1940年,马章锁跟随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来到绥远抗击日寇。当时,日军西进河套遭重创后,在绥远疯狂“扫荡”。马章锁所在部队进入大山,与日寇巧妙周旋。“人不脱衣,马不卸鞍”,昼夜游击作战,战斗异常艰苦。马章锁作为司号员,每次战斗都冲在前面。冲锋号一响,敌人的火力便闻声而来,先朝司号员的位置射击。他的右手手臂上,至今还留着数道深褐色的弹痕,那是战争留下的印记。
在一次战斗中,马章锁正吹着冲锋号,突然听到“啪”的一声,军号被敌人打了个洞。但他毫不畏惧,越是危险,就越把号声吹得高亢嘹亮。他深知,司号员的号声,就是部队的命令,就是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号角。战场上,有太多战友倒在冲锋号的余音里,可马章锁从未退缩过。他目睹了日军“扫荡”后村子里尸横遍野的惨状,心中充满愤怒,只想着要跟鬼子拼命。
1943年,马章锁所在部队在张家口陷入敌人包围圈。几次突围都未成功,日军不停炮轰。上级命令马章锁跟随一个排带着电台突围。战斗中,排长、班长相继牺牲,马章锁和其他战友也身负重伤,但他们依然艰难地带着电台突围。最终,他们成功突出重围,赶跑了侵略者。多年后,回忆起那些牺牲在身边的战友,马章锁老泪纵横。他无数次在梦中与战友重逢,紧紧相拥,分享胜利的喜悦。
1956年获得奖章的马章锁(前排右一)和他的战友。
转战建新功:从战场到国防前线
抗战胜利后,马章锁的脚步未歇,又投身解放战争,参加平津战役在集宁与傅作义部队决战三天三夜;1951年入朝抗美援朝,冒着美军轰炸为前线运送被装;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,1956年荣获独立自由奖章和解放奖章。
从抗美援朝前线归来,马章锁又奔赴大漠戈壁,投身“两弹”基地建设。在“黄毛风”刺骨、飞沙走石的无人区,他带着后勤部队践行“以场为家,以苦为荣,死在戈壁滩,埋在青山头”的誓言,担任军需科长保障十万建设大军,亲身见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震撼瞬间。
1962年晋升少校,后任工程兵司令部副处长、二炮工程技术总队副总队长(正师级),在国防一线续写忠诚。
马章锁获得独立自由奖章和解放奖章证书。
初心永驻:军号长鸣传薪火
1978年,56岁的马章锁申请调回宁夏工作,担任银南军分区顾问,1982年离休。
如今,马章锁已年过百岁。岁月流逝,他的记忆或许有些模糊,但那些战斗岁月中的军号声,依然时常在他脑海中响起。他经历了土地革命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和“两弹一星”研制等我国军事革命的重要时期。他的经历,是一部鲜活的历史,见证了中国军队的英勇奋斗与伟大牺牲。小女儿马淑芳说,父亲不爱提过往,却总在不经意间哼起军号调子——那是刻进生命的旋律。
从放羊娃到革命战士,从司号员到国防功臣,马章锁的百年人生,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军人奋斗史。军号声声撼山河,初心耿耿照千秋,这位百岁老兵用一生诠释:最动人的旋律,是为国为民的赤诚;最不朽的传奇,是穿越岁月的坚守。(记者 夏欣 文/图 朱敏 视频)